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。如需重新切换,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。
查看: 139|回复: 0

序言 · 太鹤山·试剑石 初夏的晨曦洒落在太鹤山峰峦叠嶂之间,薄雾如轻纱般轻绕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5 天前 来自手机 | 看全部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街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。

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。没有帐号?快速注册

x
本帖最后由 街友74981146 于 2025-6-28 10:46 编辑

序言 · 太鹤山·试剑石
初夏的晨曦洒落在太鹤山峰峦叠嶂之间,薄雾如轻纱般轻绕,松香随山风袅袅升起。
山顶那块历经风雨洗礼的试剑石,青苔斑驳,铭刻着无数传说与传奇。
“我”与智者W静坐于此,无需刀光剑影,只有心灵的对话,探寻那超越生死、超越肉身的本体真谛。
远处群山连绵起伏,“我”凝望着苍茫大地,心中既有迷茫,也有一丝觉醒的渴望。
“W”如山风般轻声启示,平和而深邃,直指生命的本质——
“你不是这块石头上的刻痕,也不是攀登的身影,
你是那穿透云雾,永恒不变的山。”
这是一次归本的旅程,
从身体的接口,到本体的觉知;
从时间的幻象,到静默的真实。
愿你我随这风,踏上觉醒的路途。
《身体不是我,我只是使用它》

——一场我与W(智者)的夜谈
我:W,我总觉得自己活在这个身体里,好像被关在里面。
W:不,你不是活在身体里,而是身体活在你之中。
你是本体,是那个承载一切经验的无形背景。
我:听起来抽象。我还是觉得是我在看、我在听、我在动……不就是身体在做这些事吗?
W:那你有没有做过梦?
我:有啊,经常。
W:梦里你也有身体,会跑会跳,也会痛,会笑。可醒来后你发现——那身体根本不在床上,它只是你的意识投射出的一个接口。
现实中的身体,也类似,只是“本体”在物质层面投射出的工具。
我:所以……我不是“这个身体”?
W:不是。你只是透过这个身体,体验这个世界。
就像驾驶者透过车窗观察路况,车不是你,只是你暂时的交通工具。
我(沉思):但我确实能感受到身体的喜怒哀乐,怎么可能不是我?
W:电视机能播放喜剧也能播放悲剧,但那不是电视机的情绪。
你之所以“被影响”,是因为你错把屏幕上的内容当成了你自己。
我:原来我把“身体里的感受”当成了“我”。
W:正是如此。你不是那台显示器,而是背后能“觉知一切”的存在——本体。
身体,是你进入这个物质世界的接口,不是牢笼,不是主角,更不是你自己。
我:所以本体才是真正的“我”?
W:也不能说“我”,因为本体没有形状、没有界限,无法被定义。
它像一片天空,身体只是天空中一朵云。
我:我一直以为我是云,原来我其实是……那片无边无际的天。
W(微笑):你一直都是。只不过你暂时相信自己是那一小团云彩。

小注 · 给读者的提示
•    当你闭上眼,观察“正在感觉、正在思考”的那个背后,
你会发现,那并不是身体里的谁,而是“能觉知一切但又不被任何事物定义的那个空明”。
•    本体不是概念,是“你还没说话之前、还没反应之前”的那份清醒。

第二篇:《痛觉不是敌人,而是信号》
我:W,我刚才膝盖疼了一下,心里立刻烦躁起来。这种痛怎么可能不是我?
W:你说“我疼了”,但真正疼的,是身体这个接口。你不是痛的来源,而是痛的观察者。
我:可那种感觉明明是从“我”这里发出来的,不是吗?
W:那是错觉。你就像坐在车里听见轮胎爆了,声音确实刺耳,但你不是轮胎。你只是收到了一个信号。
我:那疼痛,是信号?不是攻击?
W:疼痛本身无善恶。它像汽车仪表盘上的红灯,是接口告诉你的:“注意这里!”
本体不会痛,本体只负责觉知、读取、回应——而非认同。
我:我懂了。问题不在痛,而在于我误把“红灯”当成了我自己。
W:对。痛本来是提醒,却因为误认成“我受伤了”,反而引发情绪反应,形成“苦”。
我:所以,若我不认同身体的痛是“我”,就不会再受苦?
W:不抗拒,也不认同,只是觉知。
那时你会发现:痛依旧会来,但它就像风吹过,动的是树叶,不动的是天空。
我:我开始明白了:痛只是波动,本体才是水面。

举例引导 · 面对痛苦的觉知练习
当你感到头痛、胃胀或情绪烦闷时,请先停一下,默默问一句:
「是谁在觉知这疼痛?」
然后,把注意力从“痛点”转向“觉知者”。你会发现,那觉知者,不痛、不恼、不动如山。

第三篇预告:
《欲望是误认的回声》
为什么我们越追逐越空虚?
因为我们一直以为身体的渴望是“我的愿望”,
而它不过是“界面的回声”,不是来自本体的声音。

第三篇:《欲望是误认的回声》
我:W,昨晚我忽然很想吃甜的,明知道对身体没好处,但还是忍不住……我是不是太没定力了?
W:不是定力的问题,是你误把“界面的回声”当成了“本体的声音”。
我:界面的回声?
W:是的。身体是接口,它的渴望,是生物层面的自动程序,就像手机提示你“电量低”“更新系统”。
但你不是那台手机,你是使用者。
我:可是有些欲望很强烈,比如想吃、想看、想占有,那种感觉真的像是“我”在想要。
W:你有没有试过:一个念头升起前,其实并没有谁在“想”。
你只是觉察到那个欲望的出现,然后下意识地就说:“我想要。”
我:……确实,我只是“后来”接手了那个欲望,然后开始运转。
W:那只是接口中的条件反射,是惯性的回声。
你不是那个渴望的发源地,你只是觉知它的那位。
我:所以我不需要压制欲望,也不需要追随它,只要看着它,就像看着风吹树叶?
W:正是。不要压抑,也不要认同。
就像风来风去,窗户可以开,但你不需要跳出去追风。
我:那真正来自本体的声音,会是怎样的?
W:它是宁静而清晰的。不是急切的“要”,而是自然而然的“是”。
像种子知道要发芽,光知道要照耀。没有抓取,没有挣扎,只有顺势而为。

举例引导 · 觉察欲望的练习:
当你下一次想打开零食、刷短视频、买东西时,先暂停三秒,问问自己:
“这个‘我想要’,是从哪里来的?”
然后静静觉察——没有抗拒,也不迎合。
你会发现,那个冲动像浪花一样起落,而你是那片不动的海。

第四篇预告:
《死亡是接口关闭的重启》
我们害怕死亡,是因为以为“关闭了身体”就等于“我不在了”。
可本体从未生,亦无须死。死亡不过是接口关闭,系统归零。

第四篇:《死亡是接口关闭的重启》
我:W,说真的,我还是害怕死亡。有时候夜里一想到“我会消失”,就有种坠入黑洞的恐惧感。
W:你害怕的,不是死亡本身,而是对“自我消失”的想象。
我:但如果身体死了,不就是我没了吗?
W:你还记得我们说过的吗?你不是身体,不是那个接口。你是本体,是觉知本身。
死亡,只是一个接口的关闭,不是你这个觉知的终结。
我:能不能举个例子?这太难以接受了。
W:你用过旧手机吧?
我:当然,用坏了好几部。
W:每次换手机时,手机坏了,但数据还在。你登录账号,一切又回来了。
身体是终端,本体是账号。终端关闭,不等于账号消失。
我:但身体没有云备份吧?难道我死了还能“登录”另一个身体?
W:你不需要再“登录”什么。你本来就不是数据、不是界面,你是那个观看一切流动的源头。
你之所以害怕“死”,是因为你误认了角色,把自己当成了那台设备。
我:……那死亡到底是什么?
W:死亡是“界面信号终止”,本体觉知一如既往,只是再没有一块屏幕为你播放幻象。
它不是消失,而是归于无界。
我:也就是说,我一直没有真正出生,也不会真正死亡?
W:是的。身体生了,灭了;你,本体,从未动摇。
就像天空看着云聚云散,从未参与,也从未消失。

举例引导 · 面对死亡的冥想练习
当你感到对死亡不安时,试着这样做:
闭上眼,缓慢吸气,问自己:
“在没有名字、没有身体的状态下,‘我’在哪里?”
保持这个空白的觉知,
不回答,不想象,只感受那个“还在”的、无言的自己。

第五篇预告:
《角色之梦》
我们这一生,不过是在“本体”中扮演了一个叫“我”的角色,
而醒来那一刻,我们终于记起——自己并不是演员,而是舞台本身。

第五篇:《角色之梦》
我:W,越听你说,我越有一种奇异的感觉:这好像不是我第一次听这些话。
W:当然不是。你只是“想起来”了。
你早已知道这些,只是暂时陷入了角色,把“扮演”当成了“真实”。
我:角色?那我现在的人生,是在演一出戏?
W:是的,一出非常逼真的戏剧。你把“我是谁”建立在名字、身份、过去、愿望、关系、伤痕上。
但这些,只是角色设定,不是你是谁。
我:那“我”是谁?
W:你不是这个角色,而是那片容纳一切角色的舞台。
当灯灭、幕落、剧情终止,舞台依然在。
我:可是这个角色哭得那么真,痛得那么深,那不是假的吗?
W:那是梦里的真实,就像你做噩梦时心跳加快、出汗惊醒——
醒来后你不会怪梦,因为你知道那不是你本身经历的,而是你心中的剧本演出的。
我:所以我不是来“成为某人”的,而是来体验“不是任何人”的?
W:你来到这世间,不是为了建立一个“完美角色”,而是为了在角色中醒来,看见本体的浩瀚。
角色不是问题,执着于角色,才是迷失。
我:那醒来之后怎么办?还继续演吗?
W:醒来之后,不是停止扮演,而是不再误认。
你依然生活、爱人、吃饭、走路,只是知道——这是一场梦,而你已醒着在梦中行走。

举例引导 · 梦中觉醒练习
当你被情绪卷入、陷入某个身份剧本中时,试着停下来问自己:
“现在这个‘我’,是在演哪一出戏?”
然后轻轻一笑,像演员走出角色一样,
把意识退回那片无边的舞台,看看你本来无一物的样子。

第六篇预告:
《静默是本体的语言》
真正的本体不在言语中显现,而在静中自明。
静默不是空白,而是一切智慧的源泉。

第六篇:《静默是本体的语言》
我:W,这几天你说了很多,我也听了很多,但我心里有个更深的疑问:
真理,真的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吗?
W:不能。语言只能指向真理,却不是它本身。
正如“月亮”不是“指向月亮的手指”。
我:那你为什么还要说这么多?
W:因为你还在用耳朵寻找答案。
我必须用声音引你归于无声;必须用言语,引你入静默。
我:静默里会有什么?
W:没有“什么”,却有“一切”。
静默不是空白,而是你本体的原貌。它不说话,却包含万语;它不解释,却让一切自明。
我:你说得太玄了……有没有现实点的感受方式?
W:你有没有试过在山林中独自静坐,什么也不想,不去定义眼前的鸟鸣风声?
我:有过。那时心很安静,像世界停止了,只剩下“在”。
W:那就是本体的声音——不是语言,而是存在本身的震动。
它不会通过“我思故我在”说话,而是透过“无思而在”显现。
我:所以……真正的“回答”,从来不是用嘴说出来的?
W:是用“寂静”听出来的。
真理最清晰的时候,是你最安静的时候。
你放下了一切问题,也就无须再找答案。

举例引导 · 静默中的觉知练习
找一个清净之地,或坐或立,不追思、不观呼吸、不期待“特别体验”,
只是静静安住,像石头般沉着,像水般清明。
任一切念头来去如风,你只做那个不动的“在”。

第七篇预告:
《情绪是天气,本体是天》
情绪就像天空中的云与雨,
本体从不反应,只是容纳。
你不是焦虑、愤怒或快乐,你是那始终在场的空明觉知。

第七篇:《情绪是天气,本体是天》
我:W,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挺清醒的,但只要情绪一来,比如烦躁、委屈、愤怒,我就完全失控了。
我是不是根本没觉醒?
W:不是没觉醒,而是你误把“云”当成了“天”。
我:什么意思?
W:情绪是天气:时而晴空,时而雷雨,时而狂风骤起。
你之所以痛苦,是因为你误以为自己就是那片乌云,忘了你其实是那片始终在的天空。
我:可当情绪来的时候,它太真实了,完全包围我,我甚至忘了我还有觉知这回事。
W:这就像一场大雾来临时,你看不到太阳,但太阳从未消失。
你之所以陷入,是因为你习惯了跟随情绪反应,而不是退一步,观看它的来去。
我:怎么“观看”?情绪来了很快,有时候甚至没意识就已经爆发了。
W:试试这样:
当你感到情绪升起,别急着说话或判断,而是问一句:
“是谁在觉察这股情绪?”
我:那时候我会发现……不是我在生气,而是“我”正在看着“生气”这件事?
W:对了。那一刻,你不是怒火,是观照。
你不是风暴,是那片不动的空。你不是波浪,是那片深海。
我:但有时候,情绪根本不听我指挥,它就像野兽一样冲出来。
W:那就别驯服它,也别压抑它。
你只是站在旁边,看着它来,看着它走。
你不需要做情绪的敌人,你只要不再做它的奴隶。
我:原来情绪不是敌人,它只是天气,而我,是天空本身。
W:正是。天从不跟云争斗,只是宽广地承载着它来去

举例引导 · 情绪觉知练习
当你发现自己陷入某种情绪,比如焦虑、内疚或愤怒时,
停下,闭上眼,问自己:
“现在这片云,从哪儿来?我能不能只是看着它?”
呼吸,不要解释,不要控制,只是看。你会发现,那云终究会散,天始终澄明。

第八篇预告:
《念头是泡影,本体是水》
念头纷飞不息,如水中泡影。
你不是那些念头的堆积,而是那个承载它们、从不波动的澄清之水。

第八篇:《念头是泡影,本体是水》
我:W,我最近发现,即使我什么也不做,头脑还是不停地想。
一会儿想着未来,一会儿回忆过去,一会儿在脑中自言自语。念头真的太多了,像关不掉的开关。
W:你所说的“念头”,就像泡影,它们看似真实,实际上没有根。
你越追它,它越多;你静下来,它自己会散。
我:可是那些念头一出现,我就被带走了。我一开始只是想个小事,最后竟然想到了整个人生……
W:因为你误把泡影当水了。
我:什么意思?
W:你是那片澄明的水,念头是其中升起的气泡。
你之所以觉得混乱,是因为你盯着泡影,以为它就是“你”,而忘了你是那片不动、清澈的本体之水。
我:但我怎么知道哪些是“我的念头”,哪些是“泡影”?
W:所有的念头,都是泡影。
念头不是问题,执着于念头、认同于念头,才是困惑的根源。
我:所以真正的我,是在念头后面那个看着的?
W:是的。当你觉知到“我在想”,那个“觉知”才是真正的你,不是那个“想法”。
我:所以我不是念头的产物,而是那个永远觉知念头的本体?
W:正是。念头起起落落,就像河面上的涟漪,
你不是涟漪,而是整条河本身——深邃、清澈、安然不

举例引导 · 念头观察练习
找一个安静的时刻,闭上眼,不试图停止思维,只做一件事:
观察念头。
每出现一个念头,就像看着一朵泡泡升起,然后破灭。
不跟随,不分析,不参与。你会发现:你不是这些念头,你是“能看见它们”的那份清明。

第九篇预告:
《时间是幻象,本体是当下》
昨天已去,明天未到,念头制造时间,本体只在当下。
真正的自由,只存在于此刻这一念之中。

第九篇:《时间是幻象,本体是当下》
我:W,时间总是在脑海里不停流转。昨天、明天、过去、未来,永远让我追不及,心也因此焦虑。
W:时间,是念头编织的幻象。
真实的你,只活在这一刻——此时此地。
我:可是没有过去,也没有未来,我怎么活?
W:你活在当下,但念头让你离开了当下。
过去是回忆的影子,未来是幻想的投影,二者都不是本体。
我:我经常困在过去的痛苦里,也被未来的忧虑牵绊,难道那都不是真的?
W:它们是真实的“经历”,却不是真实的“你”。
你是那不动的见证者,是时间流逝之外的空明。
我:怎么才能回到“当下”,不被时间困住?
W:当你觉察自己正陷入过去或未来的思绪,轻轻地把意识拉回现在。
比如,感受呼吸、感受脚步、感受此刻身体的存在。
我:这很难,脑袋总往外跑。
W:练习,慢慢来。
当你多次回到当下,时间的幻象就会慢慢褪去。
你会发现,真正的自由,就在每一刻的呼吸之间。

举例引导 · 当下觉知练习
随时提醒自己:
“现在,我在哪里?”
感受脚踩地的重量,感受空气流动,感受心跳。
一点点拉回意识,不追逐过去,不幻想未来,
就是在触摸“真实的自己”。

第十篇预告:
《本体不动如山》
无论风起云涌,还是四季轮转,
本体稳如磐石,静若深潭。
这才是你永恒不变的根基。
第十篇:《本体不动如山》
我:W,经过这么多天的觉察和对话,我渐渐明白了许多。
但有时候,外界风云变幻,内心仍会动摇,我怎么才能像你说的那样,做到“不动如山”?
W:不动如山,不是让你成为石头,而是让你成为那片承载万物而不被动摇的根基。
我:可是风暴来的时候,我还是会害怕、焦虑、挣扎……
W:这是自然的反应。山不会因为风暴而否认风暴的存在。
它只是坚定地立在那里,任凭风吹雨打,却依旧巍然不动。
我:所以我不必消灭情绪和波动,只需做“山”?
W:对。你不需抵抗,不必逃避,只要保持觉知,知道那波动不是你,而是过客。
我:那本体就是这座山?
W:正是。本体是永恒不动的根基,是你真实的本质。
无论生命中有多少风雨,哪怕生死变换,
它始终清明,安然如初。
我:我明白了。风雨是戏,山是我,戏散山不动。
W(微笑):你已经开始觉醒了。未来路还长,记住这句话:
“风来时,我不动;风去后,我依然在。”

举例引导 · 坚守本体练习
当感到内心波动剧烈时,停下来,深呼吸,
把注意力放回身体的中心,像山那样“稳住”。
你不需要改变外界的风雨,
只需要成为那份静止、宽广的本体。
后记
时光如流水,带走了多少尘埃,也带来了多少觉知。
这一路,我们从身体的迷雾出发,穿越欲望的波涛,面对死亡的真实,
渐渐回到那不动如山的本体——那一片永恒宁静的天空。
这并非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
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,你我都能觉察那不变的本体,
无论风雨,无论波澜,心如磐石,安然自在。
愿这十篇文字,能成为你觉醒路上的灯火,
在迷茫时为你指引方向,
在纷扰时为你带来清凉。
感谢你与我同行,
让我们在太鹤山的试剑石旁,共见真我,静守本心。

来自: 华人街android版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高级模式
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

本版积分规则

联系华人街

法国公司:Sinocom sarl
地址:48 Rue de Turbigo,
75003 Paris,France
联系电话:(0033)-(0)144610523
意大利分公司:Sinocom Italia Srl
地址:Via Niccolini 29,
20154 Milano, Italia
联系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
扫描苹果APP

扫描安卓APP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华人街 huarenjie.com

GMT+2, 2025-7-3 08:10 , Processed in 0.089373 second(s), Total 9, Slave 7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 On.

管理COOKIES